乡土中国 费孝通
乡土中国 费孝通

乡土中国 费孝通

949円


品番: 9787010147147

在庫: 在庫あり

カテゴリー: 社会科学>社会学>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

数量

  • すべての本 3,000円以上で送料無料
  • Paypal またはクレジット カードを安全に
  • 佐川 3~7日でお届け
  • 7日間返品・交換、正規品保証、Amazonネットワーク全体での価格比較
  • +微信[sowe-inc] 7x24小时客服服务
  • 费孝通著作 高中“读整本书”推荐阅读 (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 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
    书名:乡土中国(精装定制版)
    ISBN:9787010147147
    作者:费孝通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5-01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编辑推荐】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大师费孝通的代表作,该书取自作者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而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分期连载的14篇文章.通览全书,可以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沿着作者的思路,可以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虽然事过境迁,但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仍然充满活力,值得借鉴.


    【内容简介】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目录】

    乡土本色
    文字下乡
    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家族
    男女有别
    礼治秩序
    无讼
    无为政治
    长老统治
    血缘和地缘
    名实的分离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免费在线读】

    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侯.关于病和贫我们似乎还有客观的标准可说.但是说乡下人“愚”.却是凭什么呢?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的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着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的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如果我们不承认郊游的仕女们一听见狗吠就变色是“白痴”.自然没有理由说乡下人不知道“靠左边走”或“靠右边走”等时常会因政令而改变的方向是因为他们“愚不可及”了.“愚”在什么地方呢?

      其实乡村工作的朋友说乡下人愚那是因为他们不识字.我们称之曰“文盲”.意思是白生了眼睛.连字都不识.这自然是事实.我决不敢反对文字下乡的运动.可是如果说不识字就是愚.我心里总难甘服.“愚”如果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智力是学习的能力.如果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不论他有没有学习的能力还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是不是说乡下人不但不识字.而且识字的能力都不及人呢?

      说到这里我记起了疏散在乡下时的事来了.同事中有些孩子送进了乡间的小学.在课程上这些孩子样样比乡下孩子学得快、成绩好.教员们见面时总在家长面前夸奖这些孩子们有种、聪明.这等于说教授们的孩子智力高.我对于这些恭维自然是私心窃喜.穷教授别的已经全被剥夺.但是我们还有别种人所望尘莫及的遗传.但是有一天.我在田野里看放学回来的小学生们捉蚱蜢.那些“聪明”而有种的孩子.扑来扑去.屡扑屡失.而那些乡下孩子却反应灵敏.一扑一得.回到家来.刚才一点骄傲似乎又没有了着落.

      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和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在意义上是相同的.我并不责备自己孩子蚱蜢捉得少.是我们无需用蚱蜢来加菜.(云南乡下蚱蜢是下饭的.味道很近于苏州的虾干)第二是我的孩子并没有机会练习.教授们的孩子穿了鞋袜.为了体面.不能不择地而下足.弄污了回家来会挨骂.于是在他们捉蚱蜢时不免要有些顾忌.动作不活灵了.这些也许还在其次.他们日常并不在田野里跑惯.要分别草和虫.须费一番眼力.蚱蜢的保护色因之易于生效.——我为自己孩子所做的辩护是不是同样也可以用之于乡下孩子在认字上的“愚”呢?我想是很适当的.乡下孩子不象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教授们的孩子并不见得一定是遗传上有什么特别善于识字的能力.显而易见的却是有着易于识字的环境.这样说来.乡下人是否在智力上比不上城里人.至少还是个没有结论的题目.

      这样看来.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知识不及人了.这一点.依我们上面所说的.还是不太能自圆其说.至多是说.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这是正确的.我们是不是也因之可以说乡下多文盲是因为乡下本来无需文字眼睛呢?说到这里.我们应当讨论一下文字的用处了.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用另一句话来说.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在社会学上我们称之作Face to face group.直译起来是面对面的社群.归有光的项脊轩记里说.他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所以日子久了可以用脚声来辨别来者是谁.在“面对面的社群里”甚至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我们自己虽说是已经多少在现代都市里住过一时了.但是一不留心.乡土社会里所养成的习惯还是支配着我们.你不妨试一试.如果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十之八九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这是说.你得用声气辨人.在面对面的社群里一起生活的人是不必通名报姓的.很少太太会在门外用姓名来回答丈夫的发问.但是我们因为久习于这种“我呀!”“我呀!”的回答.也很有时候用到了门内人无法辨别你声音的场合.我有一次.久别家乡回来.在电话里听到了一个无法辨别的“我呀”时.的确闹了一个笑话.

      “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在广西的瑶山里.部落有急.就派了人送一枚铜钱到别的部落里去.对方接到了这记号.立刻派人来救.这是“文字”.一种双方约好代表一种意义的记号.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在十多年前青年们讲恋爱.受着直接社交的限制.通行着写情书.很多悲剧是因情书的误会而发生的.有这种经验的人必能痛悉文字的限制.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映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

      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并不是说话时没有文法.而是因为我们有着很多辅助表情来补充传达情意的作用.我们可以用手指指着自己而在话里吃去一个我字.在写作时却不能如此.于是我们得尽量的依着文法去写成完整的句子了.不合文法的字词难免引起人家的误会.所以不好.说话时我们如果用了完整的句子.不但显得迂阔.而且可笑.这是从书本上学外国语的人常会感到的痛苦.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当我们有了电话.广播的时候.书信文告的地位已经大受影响.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我还想在这里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因之.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为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因此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句.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这在语言史上看得很清楚的.

      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普遍的特殊语言发生在母亲和孩子之间.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他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象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呕尽心血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象征体系.

      我决不是说我们不必推行文字下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开始抛离乡土社会.文字是现代化的工具.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我而且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作者简介】

    费孝通出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奖──赫胥黎奖.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费孝通积极从事民族工作.曾率领中央访问团在贵州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访问、调查.195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1955年到贵州进行民族识别.1956年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组织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深入民族地区.1957年以后主要从事翻译和边界问题研究.1979年当选为社会学研究会会长.1980年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他还历任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顾问、中国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83年6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50年来.费孝通一直致力于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坚持深入实际从事社会调查.为表彰他在人类学研究中作出的杰出贡献.1980年 3月.国际应用人类学会授予他该年度马利诺夫斯基名誉奖.1981年11月.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向他颁发1981年度赫胥黎奖章.成为位接受这项荣誉的中国学者.1982年12月.英国伦敦大学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荣誉院士推选委员会推举他为该校荣誉院士.1988年获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亚洲文化大奖.

    费孝通至少有两件事会被历史记住.面对着专制者的残暴.费孝通没有退缩.而是发出了比枪声更为响亮的呼声.第二件事他在《这是什么世界》一文中写到:“一个国家怎能使人人都觉得自己随时可以被杀!人类全部历史里从来就没有过这种事.我们如今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这两段叙述让世人感觉到了费孝通作为民主斗士坚定激进的一面.翻看同一时期费孝通的文章会发现与其说费孝通是一个民主斗士.倒不如说他是一个温和的自由主义者.
    关于费孝通.谢泳曾经有过如下一段评价:他的晚年.或者说他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政治家(想不出其他更好的称呼)的世界.这一面为人所知.另一个则是社会学家的世界.前者是公众的.而后者是个人的.理解晚年费孝通.非走入费孝通的个人世界不可.这为我们理解费孝通的两个世界提供了一把钥匙.


    レビューを書く

    注意: HTMLタグは使用できません!
    評価:

    関連商品

    4,549円

    北京胡同 马玲

    1,549円

    泉籍翻译家与中西交流 郑锦怀

    2,449円

    张其成全解六祖坛经 张其成

    2,149円

    中国民俗学集刊 赵宗福 主

    2,599円

    日本文论 2020年第1辑 杨伯江

    1,849円

    山海经:白话全译插图版 傅硕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