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赠钱穆极力推荐的《曾文正公家训》121篇.传忠书局刻本简体完整版,*研读并屡次推荐的曾国藩家书,蒋介石教育蒋经国所用教材.
书名:曾国藩家书(李鸿章校刊版,曾文正公家书786封)
ISBN:9787514901245
作者:(清)曾国藩 著,(清)李瀚章 编撰,(清)李鸿章 校刊
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09-01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是否套装:否
【内容简介】
* 修身:*一生研读并向党员干部推荐的曾国藩家书版本
*非常喜欢读曾国藩的家书.他一生研读的版本就是这套清朝光绪已卯年传忠书局刊印的《曾文正公家书》.现在韶山*同志纪念馆还收藏着*当年读过的《曾文正公家书》.在延安时*建议党员干部们都要读读这本书.
* 教子圣经:蒋介石教育子女的不二宝典.钱穆一直向学生们推荐的读书入门书
蒋介石对其子蒋经国说过.曾国藩对子女的训诫可作模范.要认真体会.并且依照曾氏家训去践行.蒋经国常写信向父亲请安.蒋介石有时无空作复.就指定以《曾文正公家训》的第几篇代替回信.蒋经国偶尔身体有病.蒋介石就说是他没有好好地读《曾文正公家书》.因为那书里对于如何保持健康.是说得很详尽的.
钱穆对《曾文正公家训》推崇备至.认为那是影响了他一生读书的重要经典.在《人生十论》的序言里.钱穆写到:凡属那些有关人生教训的话.我总感到亲切有味.时时盘旋在心中……待到中学大学去教书.许多学生问我读书法.我总劝他们且看像《曾文正公家训》和《论语》那一类书.
* 权威编校:真正全本传忠书局版《家书》.不仅仅是曾国藩家书结集.也可作为曾国藩人生自述来读
传忠书局版《曾文正公家书》经过李瀚章、李鸿章兄弟精心编校.通过对家书篇目的整理.用曾国藩书信的形式将曾国藩一生的人生轨迹、教子思想的脉络完整地呈现给读者.《家书》采用以时间为序的编排方式.即和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同步;而其全面展现曾国藩一生的编辑意图则从其中收录的少部分给非曾国藩家族成员的书信得以侧面印证.如曾国藩给湖南巡抚骆秉章的书信节选.给欧阳牧云等的信.均写于曾国藩人生重大事件的时期.而同时期曾国藩缺少和和家族成员的通信.这些和同僚、亲友的通信很好地对家书进行了补足.因此.从这一点上看.传忠书局版《曾文正公家书》除了是曾国藩家书的集结外.同时也可作为曾国藩一生自述来读.比后人写的传记要直接和深入得多.
为了与传忠书局版《曾文正公家书》的权威编校相匹配.此次简体版在校对、标点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首先简体版完全忠实于传忠书局版.完整地保留了传忠书局版以时间为序的编排方式.同时也保留了传忠书局版的分卷.可谓是“原汁原味的传忠书局版”.同时此次简体横排版还附了曾国藩家族成员的简介以及古人纪年方式和当下标准纪年方式的对比.非常有利于读者理解和阅读.本书在目前曾国藩家书的版本中堪称出类拔.
* 超值赠送:购买本版《曾文正公家书》.还可以免费得到两卷本《曾文正公家训》.全面接触曾国藩经典的家庭教育思想
购买本版《曾文正公家书》.随书免费赠送两卷本的《曾文正公家训》.国学大师钱穆认为《曾文正公家训》是很好的读书入门书.对他的读书有着深刻和广泛的影响.和《曾文正公家书》一样经典.他也一直向学生和读书人推荐.《家训》和《家书》搭配阅读.将能更全面地学习曾国藩经典的家庭教育思想.
《曾文正公家书》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流传非常广泛的作品.为世人修身、教子的经典读本.本书则为李鸿章、李瀚章兄弟编校的光绪己卯年(1979年)传忠书局刻本简体版.是公认比较权威的曾国藩家书版本.全书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至同治十年(1871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发.可谓事无巨细.一皆覆载.而在家书整理的基础上.原编者按照曾国藩的人生历程为线索进行编辑.在家书不足以展现其人生全貌的地方.还选用了他写给朋友、同僚等的信补充.使这本书能够通过曾国藩自己的文字完整地呈现曾国藩的人生轨迹和思想精髓.因此本书也可以作为曾国藩的人生自述来读.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完人”.被梁启超称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国藩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今娄底市双峰县).1838年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辉煌的仕途生涯.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是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峰.谥号“文正”即为清朝文官的谥号.曾国藩一生以创立湘军、开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以及在识人用人方面的卓越成就而为世人所熟知.
【目录】
简体横排版出版说明
曾国藩家族成员表
干支纪年、皇帝纪年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曾文正公家书 卷一(道光二十年二月至道光二十三年六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二(道光二十四年正月至道光二十六年十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三(道光二十七年正月至道光三十年三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四(咸丰元年三月至咸丰四年十一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五(咸丰五年正月至咸丰八年三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六(咸丰八年四月至咸丰十年五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七(咸丰十年六月至同治元年三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八(同治元年四月至同治元年十二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九(同治元年十二月至同治三年六月)
曾文正公家书 卷十(同治三年七月至同治十年十一月)
【免费在线读】
妙言警句选读
1、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2、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3、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之处啬境.亦兢兢焉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啬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
4、是故既吉矣.则由吝以趋于凶;既凶矣.则由悔以趋于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与凶随之矣.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今吾家椿萱重庆.兄弟无故.京师无比美者.亦可谓至万全者矣.故兄但求缺陷.名所居曰“求缺斋”.盖求缺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此则区区之至愿也.
5、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弟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6、父亲大人近来常到省城、县城.曾为蒋市街曾家说坟山事、长寿庵和尚说命案事.此虽积德之举.然亦是干预公事.侄现在京四品.外放即是臬司.凡乡绅管公事.地方官无不衔恨.无论有理无理.苟非己事.皆不宜与闻.地方官外面应酬.心实鄙薄.设或敢于侮慢.则侄然为官而不能免亲之受辱.其负疚当何如耶?
7、好地峰回气聚.其田必膏腴.其山必易生树木.盖气之所积.自然丰润.若硗田童山.气本不聚.鲜有佳城.如庙山宗祠各山之童涸.断无吉穴矣.大抵凡至一处.觉得气势团聚、山水环抱者.乃可以寻地.否则不免误认也.
8、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私肥于一家而刻薄于亲戚族党.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9、至于兄弟之际.吾亦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教之以勤俭.劝之以习劳守朴.爱兄弟以德也;丰衣美食.俯仰如意.爱兄弟以姑息也.姑息之爱.使兄弟惰肢体.长骄气.将来丧德亏行.是即我率兄弟以不孝也.吾不敢也.
10、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吾生平于此二字少工夫.今谆谆以训吾昆弟子侄.务宜刻刻遵守.至要至要.
11、世家子弟.易犯一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书》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传》称“骄奢淫佚.宠禄过也”.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
12、纪泽看《汉书》.须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页.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看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
13、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凡此皆因弟兴会索然之言而切戒之者也.
14、治军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日起而有功.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亦无所托之以出.《礼》所称无文不行也.余生平不讲文饰.到处行不动.近来大悟前非.弟在外办事.宜随时斟酌也.
15、予与沅弟论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大约有八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书、蔬、鱼、猪”也;又四字则曰“早、扫、考、宝”.早者.起早也;扫者.扫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者.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星冈公常曰:“人待人.无价之宝也.”星冈公生平于此数端为认真.故余戏述为八字诀曰“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也.
16、余日记册中又有八本之说.曰“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此八本者.皆余阅历而确有把握之论.弟亦当教诸子侄谨记之.
书信在线选读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四位老弟足下:
九弟行程.计此时可以到家.自任邱发信之后.至今未接到第二封信.不胜悬悬.不知道上不甚艰险否?四弟、六弟院试计此时应有信.而折差久不见来.实深悬望.
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问之吴竹如.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养静?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
予时时自悔.终未能洗涤自新.九弟归去之后.予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读经常懒散不沉着.读《后汉书》.现已丹笔点过八本.虽全不记忆.而较之去年读《前汉书》.领会较深.九月十一日起同课人议每课一文一诗.即于本日申刻用白折写.予文、诗极为同课人所赞赏.然予于八股绝无实学.虽感诸君奖借之殷.实则自愧愈深也.待下次折差来.可付课文数篇回家.予居家懒做考差工夫.即借此课以摩厉考具.或亦不至临场窘迫耳.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渠言有窦兰泉者.云南人.见道极精当平实.窦亦深知予者.彼此现尚未拜往.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镜海、艮峰两先生亦劝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见者数人.如邵蕙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是也.
蕙西尝言:“‘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我两人颇有此风味.”故每见辄长谈不舍.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谓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之意也.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生平得力尽于此矣.
陈岱云与吾处处痛痒相关.此九弟所知者也.
写至此.接得家书.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学.怅怅然.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进德之事难以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
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壅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证见.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且书信既详.则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乐何如乎!
予生平于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九弟在京年余.进益无多.每一念及.无地自容.嗣后我写诸弟信.总用此格纸.弟宜存留.每年装订成册.其中好处.万不可忽略看过.诸弟写信寄我.亦须用一色格纸.以便装钉.
谢果堂先生出京后来信并诗二首.先生年已六十余.名望甚重.与予见面.辄彼此倾心.别后又拳拳不忘.想见老辈爱才之笃.兹将诗并予送诗附阅.传播里中.使共知此老为大君子也.
予有大铜尺一方.屡寻不得.九弟已带归否?频年寄黄英白菜子.家中种之好否?在省时已买漆否?漆匠果用何人?信来并祈详示.兄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诸位贤弟足下:
十一月十七寄第三号信.想已收到.父亲到县纳漕.诸弟何不寄一信.交县城转寄省城也?以后凡遇有便.即须寄信.切要切要.九弟到家.遍走各亲戚家.必各有一番景况.何不详以告我?
四妹小产以后.生育颇难.然此事.断不可以人力勉强.劝渠家只须听其自然.不可过于矜持.又闻四妹起晏.往往其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每日如何用功?予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以之.
前立志作曾氏家训一部.曾与九弟详细道及.后因采择经史.若非经史烂熟胸中.则割裂零碎.毫无线索.至于采择诸子各家之言.尤为浩繁.虽钞数百卷.犹不能尽收.然后知古人作《大学衍义》、《衍义补》诸书.乃胸中自有条例.自有议论.而随便引书以证明之.非翻书而遍钞之也.然后知著书之难.故暂且不作曾氏家训.若将来胸中道理愈多.议论愈贯串.仍当为之.
现在朋友愈多.讲躬行心得者.则有镜海先生、艮峰前辈、吴竹如、窦兰泉、冯树堂;穷经知道者.则有吴子序、邵蕙西;讲诗、文、字而艺通于道者.则有何子贞;才气奔放则有汤海秋;英气逼人、志大神静.则有黄子寿.又有王少鹤名锡振.广西主事.年二十七岁.张筱浦之妹夫、朱廉甫名琦.广西乙未翰林、吴莘畲名尚志.广东人.吴抚台之世兄、庞作人名文寿.浙江人.此四君者.皆闻予名而先来拜.虽所造有浅深.要皆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者也.京师为人文渊薮.不求则无之.愈求则愈出.近来闻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别人.恐徒标榜虚声.盖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天下有益之事.即有足损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辨.黄子寿近作《选将论》一篇.共六千余字.真奇才也.子寿戊戌年始作破题.而六年之中遂成大学问.此天分独绝.万不可学而至.诸弟不必震而惊之.予不愿诸弟学他.但愿诸弟学吴世兄、何世兄.吴竹如之世兄.现亦学艮峰先生写日记.言有矩.动有法.其静气实实可爱.何子贞之世兄.每日自朝至夕总是温书.三百六十日.除作诗文时.无一刻不温书.真可谓有恒者矣.故予从前限功课教诸弟.近来写信寄弟.从不另开课程.但教诸弟有恒而已.盖士人读书.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则头晕;不耐久坐.久坐则倦乏.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
明年正月.恭逢祖大人七十大寿.京城以进十为正庆.予本拟在戏园设寿筵.窦兰泉及艮峰先生劝止之.故不复张筵.盖京城张筵唱戏.名为庆寿.实则打把戏.兰泉之劝止.正以此故.现在作寿屏两架.一架淳化笺四大幅.系何子贞撰文并书.字有茶碗口大.一架冷金笺八小幅.系吴子序撰文.予自书.淳化笺系内府用纸.纸厚如钱.光彩耀目.寻常琉璃厂无有也.昨日偶有之.因买四张.子贞字甚古雅.惜太大.万不能寄回.奈何奈何!
侄儿甲三体日胖而颇蠢.夜间小解知自报.不至于湿床褥.女儿体好.易扶携.全不劳大人费心力.
今年冬间.贺耦庚先生寄卅金.李双圃先生寄二十金.其余尚有小进项.汤海秋又自言借百金与我用.计还清兰溪、寄云外.尚可宽裕过年.统计今年除借会馆房钱外.仅借百五十金.岱云则略多些.岱云言在京已该账九百余金.家中亦有此数.将来正不易还.寒士出身.不知何日是了也!我在京该账尚不过四百金.然苟不得差.则日见日紧矣.
书不能尽言.惟诸弟鉴察.兄国藩手草.
课程
主敬 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 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 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读史 《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写日记 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日知其所亡 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月无忘所能 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谨言 刻刻留心.
养气 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
保身 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
作字 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夜不出门 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澄侯、叔淳、季洪三弟左右:
五月底连接三月一日、四月十八两次所发家信.四弟之信具见真性情.有困心横虑、郁积思通之象.此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愈欲速则愈锢蔽矣.
来书往往词不达意.我能深谅其苦.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弟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弟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贤弟性情真挚.而短于诗文.何不日日在孝弟两字上用功?《曲礼》、《内则》所说的.句句依他做出.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若诗文不好.此小事.不足计.即好极.亦不值一钱.不知贤弟肯听此语否?
科名之所以可贵者.谓其足以承堂上之欢也.谓禄仕可以养亲也.今吾已得之矣.即使诸弟不得.亦可以承欢.可以养亲.何必兄弟尽得哉?贤弟若细思此理.但于孝弟上用功.不于诗文上用功.则诗文不期进而自进矣.
凡作字总须得势.务使一笔可以走千里.三弟之字.笔笔无势.是以局促不能远纵.去年曾与九弟说及.想近来已忘之矣.九弟欲看余白折.余所写折子甚少.故不付.大铜尺已经寻得.付笔回南.目前实无妙便.俟秋间定当付还.
去年所寄牧云信未寄去.但其信前半劝牧云用功.后半劝凌云莫看地.实有道理.九弟可将其信钞一遍仍交与他.但将纺棉花一段删去可也.地仙为人主葬.害人一家.丧良心不少.未有不家败人亡者.不可不力阻凌云也.至于纺棉花之说.如直隶之三河县、灵寿县.无论贫富男妇.人人纺布为生.如我境之耕田为生也.江南之妇人耕田.犹三河之男人纺布也.湖南如浏阳之夏布.祁阳之葛布.宜昌之棉布.皆无论贫富男妇.人人依以为业.此并不足为骇异也.第风俗难以遽变.必至骇人听闻.不如删去一段为妙.书不尽言.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足下:
四月十四日接到己酉三月初九所发第四号来信.次日又接到二月二十三所发第三号来信.其二月初四所发第二号信则已于前次三月十八接到矣.惟正月十六七发号信.则至今未接到.京寓今年寄回之家书:正月初十发号折弁.二月初八日发第二号折弁.二十六发第三号折弁.三月初一日发第四号乔心农太守.大约五月初可到省;十九发第五号折弁.四月十四日发第六号由陈竹伯观察.大约五月底可到省.《岳阳楼记》竹伯走时尚未到手.是以未交渠.然一两月内不少妥便.亦必可寄到家也.
祖父大人之病日见日甚如此.为子孙者远隔数千里外.此心何能稍置?温弟去年若未归.此时在京.亦刻不能安矣.诸弟仰观父、叔纯孝之行.能人人竭力尽劳.服事堂上.此我家吉祥事.我在京寓.食膏粱而衣锦绣.竟不能效半点孙子之职.妻子皆安坐享用.不能分母亲之劳.每一念及.不觉汗下.
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若不能看透此层道理.则虽巍科显
【书摘与插画】
【编辑推荐】
★《曾国藩家书》为什么要读传忠书局版?
传忠书局版《曾国藩家书》是目前公认的权威版本.是在曾国藩学生李鸿章、李瀚章主持下由曾国藩生前的贴身幕僚编选的.他们长期追随曾国藩左右.对其一生行谊行迹有切身感受和体会.也正由于这种切身感受和体会.使他们能够在纷繁的书信中.精拣786封编订成书.充分勾勒曾国藩的修身齐家之术、经世治民之略.
★传忠书局版《曾国藩家书》为什么只精拣786封书信?
编辑《曾国藩家书》时供选取的书信多达数千封.而为什么*终入选的只有786封?曾国藩学生李鸿章、李瀚章和曾生前的贴身幕僚.首先筛掉了一些日常流水账式的、对后人无参考价值的书信.其次是所传达信息有所重复的书信.第三是按编辑体例划出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信另编《曾文正公家训》.传忠书局版《曾国藩家书》有明确的编辑原则.通过曾国藩书信追述其从一个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位极人臣的中兴名臣的艰难历程.尤重其人生哲学、为政治军方法以及治国安邦之策.
★市面上新编新选的《曾国藩家书》有哪些问题?
后世新版的《曾国藩家书》主要有两种:一是重新编选的《曾国藩家书》.但编选者无法和传忠书局版的编辑团队(曾国藩学生李鸿章、李瀚章和曾生前的贴身幕僚)比拟.往往仅在传忠书局版基础上增删.既失原版原意.则不免过于粗疏;二是“全本”《曾国藩家书》.追求大而全.不了解传忠书局版的编辑体例和思想真髓.将一本去粗存精的精校精编本《曾国藩家书》重新恢复成庞杂的资料汇编状态.使读者茫然无头绪.反而遮蔽了对曾国藩功业的深刻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