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史学家彼得·盖伊代表作,一本书轻松读懂现代主义!《中华读书报》年度百佳图书,《北京晨报》年度致敬图书!
书名: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ISBN:9787544752633
作者:彼得·盖伊 著,骆守怡 杜冬 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7-01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精装
是否套装:否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文化史学家彼得?盖伊集合一生学问之精华.用一本书轻松解读现代主义的所有艺术领域!
大家著史的典范读本!举重若轻.视角独到.以点带面地探寻现代主义异彩纷呈的发展史.
博学风趣的睿智之作!文笔优雅.译笔流畅.披露现代艺术家及作品背后引人入胜的精彩内幕.
备受赞誉的精美设计!图文并茂.细节丰富.精装彩插.高雅精美.纯木浆内文纸触感柔和.
【内容简介】
萌发于19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运动是对传统审美的全面反叛.小说、绘画、诗歌、戏剧、音乐、舞蹈、建筑、设计、电影.几乎所有艺术形式皆在这场运动中被彻底颠覆.两百多年来.现代主义余韵未消.当年的文化先锋们仍深刻影响着我们今日的文化生活.
现代主义运动缘何而起?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魅力和能量?在这本关于现代主义的百科全书式著作中.彼得?盖伊将“现代主义”这个看似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现代主义风格代表人物或一件件名垂艺术史的经典作品.他以波德莱尔为这一波澜壮阔的研究揭开序幕.追溯了现代主义初如何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于巴黎.随后.马尔克斯的小说、毕加索的绘画、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盖瑞的建筑等轮番出场.盖伊在书中将它们或相互比较.或相互融汇.以博学且风趣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异彩纷呈的盛会.而现代主义发展、壮大直至衰退的过程在其中得以清晰的显现.
【作者简介】
彼得·盖伊(1923—2015)是美国文化史家.耶鲁大学斯特林荣休教授.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得者.曾任纽约公共图书馆学者与作家中心主任.盖伊被认为是这个时代伟大的知识分子和史学家.一生著有超过25本著作.《伏尔泰的政治》《启蒙时代》《魏玛文化》《布尔乔亚经验》等作品奠定了他在同时代历史学者中的重要地位.盖伊的研究主题涉及中产阶级、启蒙运动等诸多社会文化史领域.其中.现代主义是他长久以来一直充满浓厚兴趣的议题.
骆守怡.任教于南京审计大学外国语学院.杜冬.资深图书翻译.
【媒体评论】
一如既往地严谨博学.公允持平.作为一位文化与思想史家.彼得·盖伊在其同辈人中罕见其匹.这本新作为他了不起的职业生涯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哈罗德·布鲁姆
此书为我们理解现代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盖伊拥有出众的历史想象力.他对那一段并不遥远的过去怀有一份优雅而中正的热情.
——亚当·戈平克
行文美妙、内容丰富、细腻敏锐……是对决定性地改变了十九和二十世纪艺术与文化的那些颠覆性能量的礼赞.盖伊的这部权威之作.睿智风趣而又不无哀婉.任何想要理解我们所继承的这个破碎世界的读者.一定会从中获益匪浅.
——斯蒂芬·格林布拉特
没有数十年中产阶级生活趣味研究的功力.就没有《现代主义》.作为历史学家的盖伊善于讲故事.他的叙述雍容优雅而不失风趣.读起来轻松愉快.
——陆建德
【目录】
目录
前言
现代主义氛围
部分 创始人
1 专业的反传统者
2 不妥协者与剧团经理人
第二部分 经典
3 绘画与雕塑:突如其来的疯狂
4 小说与诗歌:心脏搏动之间歇
5 音乐与舞蹈:自由之声
6 建筑与设计:机械.人类社会的新来客
7 戏剧和电影:人之因素
第三部分 尾声
8 独行客和野蛮人
9 死而复生
终曲 以及毕尔巴鄂的盖瑞
参考文献评述
致谢
索引
【前言】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现代主义.包括其兴起、繁荣和衰落.读者们不难发现.本书乃是一本历史书;虽然在必要的时候.我会忽略年代.但是主导方向还是从过去到现在按年代顺序一章一章地讲述.并且每章之内也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说本书是历史书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并没有拘泥于对小说、雕塑和建筑等进行刻板的分析.而是将现代主义大师们的作品放到他们生活的时代中去.
然而本书并非现代主义的通史.因为将现存的浩如烟海的资料囊括于一本书中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否则就只能被缩减成一堆粗略的梗概.为何在现代主义小说家中我没有讨论威廉?福克纳和索尔?贝娄?为何在现代主义诗人中我没有讨论威廉?巴特勒?叶芝和华莱士?史蒂文斯?为何在现代主义画家中我没有讨论弗朗西斯?培根和威廉?德?库宁?我又为何对作为画家的马蒂斯只字不提.而只把他归为雕刻家?我可以跳过作曲家阿隆?科普兰和弗朗西斯?普朗克或者建筑师理查德?诺伊特拉和埃利尔?沙里宁吗?在那么多划时代的电影导演中.难道我只讨论其中四位就指望把他们全都涵盖了吗?我为何没有讨论戏剧和摄影这两个领域呢?如果是写一本通史.我就应该讨论所有这些内容.但是.正如我在绪论篇“现代主义氛围”中所说的.我关注的是现代主义者们所共同拥有的东西.以及培养或压制他们的社会条件.
因此.我将画家和剧作家、建筑师和小说家、作曲家和雕刻家看作现代主义时期不可或缺的元素之范本.但是.我又对这些内容进行筛选.从而得出对现代主义的可行性定义.包括其范畴、界限和特征性的表达方式.首先我必须声明.在筛选的过程中.我没有被自己的政治观点所左右.即使有也是无意识的.毕竟.我对诸如法西斯主义者克努特?汉姆生、顽固不化的高圣公会教徒T. S. 艾略特以及歇斯底里的反女性主义者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等重要的现代主义者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虽然我反对他们的意识形态.但我认为他们都是举足轻重的见证者.然而.正如我之前所说.这项研究的目的不是要将现代主义的所有流派和代表人物编写成一本庞大的目录册.而是要考察它们在文化中的存在.从而尽可能地探求它们是否共同组成一个一致的文化实体.我借用开国元勋们的口号:合众为一(E pluribus unum).
【免费在线读】
没有哪位诗人、画家或者作曲家能有十足的把握自称为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但夏尔?波德莱尔似乎是这个称号的合适人选.在现代主义的历史中.他与其他少数精英分子如马塞尔?杜尚或弗吉尼亚?伍尔夫、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或奥森?韦尔斯一样不可或缺.他的艺术批评独树一帜、发人深省;他的自传体沉思录开诚布公、毫无矫饰;他为法国读者翻译的埃德加?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影响深远;他的诗歌深沉隐秘.挑战公认的禁忌.这一切的一切.尤其是诗歌.都让他具备了创始人的特质.
和他之后的现代主义者一样.他是一位与众不同的现实主义者:他鄙视传统诗歌和绘画中单纯的复制世界.认为它们只会麻痹人的心灵.同时.与大多数成熟的浪漫主义艺术家一样.他难以忍受没有根据的主观性.他问道:“就现代观念来说.什么是纯粹的艺术?”然后.又自己回答道:“纯粹的艺术就是创造一种让人浮想联翩的魅力.同时包含客体和主体.即艺术家的外在世界和艺术家自身.”主观反应对他来说总是处在重要的位置.在回顾1859年的巴黎沙龙时.他用直白的语言写道:“如果树木、山峦、河流和房屋的集合.即我们所说的风景.是美丽的.那么它的美不是靠它自己.而是通过我、我个人的修养和我对它所寄予的思想和感情实现的.”可以说.一件艺术品只有在观赏者与之配合时才是完整的.
1821年波德莱尔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上流社会之家.在当时的法国.年纪尚轻的他不是光靠油头粉面、放荡不羁和语出惊人的诗人形象就能声名远扬的.早在三十岁以前.他就和其他国民一样经历了两个王朝.1815年拿破仑被彻底打败.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它使出浑身解数力图恢复以往的“旧政权”.好像要把法国大革命从历史中抹去.这种努力显然失败了;1830年.社会不满又导致了一场新的革命.路易—菲利普即位.拿“中产阶级国王”这个名号形容这位奥尔良家族成员实在具有欺骗性.因为实际上他的想法并不那么的中产阶级.他的纲领看似以温和的政策为主导.并自称是“法国人的国王”而不是“法国国王”.他废除了审查制度.确保媒体自由.但是在他在位的十八年中.这些政策只维持了还不到五年.在另一场政权的更迭即1848年二月革命之后.法国经历了短暂的第二共和国阶段.同年12月.这位伟大叔叔精明狡诈的侄子路易?波拿巴掌权.他对曾信誓旦旦地要维护的政治体制的背叛也只是迟早的事.
除了外部环境的动荡不安外.波德莱尔的家庭内部也经历了一场革命.他与母亲感情深厚.父亲去世后.他独享母亲的宠爱.但是不久他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雅克?欧皮克中校.这个有身份、有地位的男人在波德莱尔八岁时娶了他母亲.虽然波德莱尔起初与继父相处融洽.但其实他一直未能走出被逐出天堂的痛苦.他在学校麻烦不断.不过所幸他很快发现了自己创作诗歌的天赋.几年中.对于“恰当的措辞”的追求并没有让他置身政治之外.在1848年革命中.他以共和党人的身份走上街垒.参加战斗.不过紧接着.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粗暴地结束了共和党人的斗争插曲.并于一年后自封拿破仑三世.这一连串事件对波德莱尔打击极大.让他对政治激进主义永远失去了信心.
【书摘与插画】
没有哪位诗人、画家或者作曲家能有十足的把握自称为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但夏尔?波德莱尔似乎是这个称号的合适人选.在现代主义的历史中.他与其他少数精英分子如马塞尔?杜尚或弗吉尼亚?伍尔夫、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或奥森?韦尔斯一样不可或缺.他的艺术批评独树一帜、发人深省;他的自传体沉思录开诚布公、毫无矫饰;他为法国读者翻译的埃德加?爱伦?坡的恐怖小说影响深远;他的诗歌深沉隐秘.挑战公认的禁忌.这一切的一切.尤其是诗歌.都让他具备了创始人的特质.
和他之后的现代主义者一样.他是一位与众不同的现实主义者:他鄙视传统诗歌和绘画中单纯的复制世界.认为它们只会麻痹人的心灵.同时.与大多数成熟的浪漫主义艺术家一样.他难以忍受没有根据的主观性.他问道:“就现代观念来说.什么是纯粹的艺术?”然后.又自己回答道:“纯粹的艺术就是创造一种让人浮想联翩的魅力.同时包含客体和主体.即艺术家的外在世界和艺术家自身.”主观反应对他来说总是处在重要的位置.在回顾1859年的巴黎沙龙时.他用直白的语言写道:“如果树木、山峦、河流和房屋的集合.即我们所说的风景.是美丽的.那么它的美不是靠它自己.而是通过我、我个人的修养和我对它所寄予的思想和感情实现的.”可以说.一件艺术品只有在观赏者与之配合时才是完整的.
1821年波德莱尔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上流社会之家.在当时的法国.年纪尚轻的他不是光靠油头粉面、放荡不羁和语出惊人的诗人形象就能声名远扬的.早在三十岁以前.他就和其他国民一样经历了两个王朝.1815年拿破仑被彻底打败.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它使出浑身解数力图恢复以往的“旧政权”.好像要把法国大革命从历史中抹去.这种努力显然失败了;1830年.社会不满又导致了一场新的革命.路易—菲利普即位.拿“中产阶级国王”这个名号形容这位奥尔良家族成员实在具有欺骗性.因为实际上他的想法并不那么的中产阶级.他的纲领看似以温和的政策为主导.并自称是“法国人的国王”而不是“法国国王”.他废除了审查制度.确保媒体自由.但是在他在位的十八年中.这些政策只维持了还不到五年.在另一场政权的更迭即1848年二月革命之后.法国经历了短暂的第二共和国阶段.同年12月.这位伟大叔叔精明狡诈的侄子路易?波拿巴掌权.他对曾信誓旦旦地要维护的政治体制的背叛也只是迟早的事.
除了外部环境的动荡不安外.波德莱尔的家庭内部也经历了一场革命.他与母亲感情深厚.父亲去世后.他独享母亲的宠爱.但是不久他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雅克?欧皮克中校.这个有身份、有地位的男人在波德莱尔八岁时娶了他母亲.虽然波德莱尔起初与继父相处融洽.但其实他一直未能走出被逐出天堂的痛苦.他在学校麻烦不断.不过所幸他很快发现了自己创作诗歌的天赋.几年中.对于“恰当的措辞”的追求并没有让他置身政治之外.在1848年革命中.他以共和党人的身份走上街垒.参加战斗.不过紧接着.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粗暴地结束了共和党人的斗争插曲.并于一年后自封拿破仑三世.这一连串事件对波德莱尔打击极大.让他对政治激进主义永远失去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