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讨论“法律”时,我们谈论的是什么?
书名:在法律的边缘(3版)
ISBN:9787521609257
作者:舒国滢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0-01
页数:368
字数:100000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精装
是否套装:否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作者用诗性之美为读者描绘了在追寻法学的寂静旅途中的所思、所感.文字优美、有趣味盎然.
阅读本书即是在与大师思想交锋.与伟人执手漫谈.
【内容简介】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法律?作者从宏观与微观、横向与纵向等多个思维的角度给读者以启发.如何去认识法律、理解法律、完善法律.本书分为七个部分.*部分:远观的法律.作者将视野拉到法律中心之外.远距离的观察着在当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背景下.法律应当何去何从.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能起到什么作用.第二部分:法:诗与思.作者从法美学的角度.为我们介绍了如诗般美好的法学.跳脱了法学给人的枯燥的刻板印象.第三部分:法哲(理)学:智慧的渴望.作者进行了一场“法理学”与“法哲学”的思辨之旅.展望了我国法理学的发展方向.第四部分:法治思考片段:作者解析了什么是中国的法治化道路.中国需要的是何种法治化.有哪些机遇和挑战.第五部分:西域法学拾零.文章是作者访学德国期间的点滴感悟.《萨克森之镜》、格林兄弟、哥根廷、哈特……这些法制史上的巨匠、丰碑.作者将他们的故事为读者朗朗道来.第六和第七部分:人文札记和编辑短札.是作者的小品文合集.“法学薪火传.同志尚努力”.寄寓了作者对法学传承和发展的深深希望.
【作者简介】
舒国滢.湖北随州市人.现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法理学、法美学与法学方法论.出版专著《法律学导论》《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传》《法哲学沉思录》《法律智慧警句集》.
【目录】
I 远观的法律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法律精神? / 2
制度之“墙” / 10
法典的诱惑 / 14
人本的秩序 / 18
法律不能承受战争之重 / 22
在都市的法律中生活 / 25
法的演进:过程、式样和趋势 / 30
II 法:诗与思
从美学的观点看法律 / 42
法律与音乐 / 57
时间结构中的法律 / 65
法律的地理空间 / 68
宪法的时间之维 / 71
从“司法的广场化”到“司法的剧场化” / 74
III 法哲(理)学:智慧的渴望
走出概念的泥淖/ 92
在历史丛林里穿行的中国法理学 / 104
并非有一种值得期待的宣言/ 125
学术的光荣与梦想/ 133
中国法理学的上下左右 / 146
法学的知识转型 / 154
IV 法治思考片断
法治与文明过程/ 158
中国法治建构的历史语境 / 166
法治品格的重塑/ 174
法治不是什么? / 185
法治进程中的大众文化背景/ 188
法与道德“深度的消失” / 193
V 西域法学拾零
艾克·冯·雷普高与《萨克森之镜》 / 198
浪迹于法与童话之间 / 207
莱纳河边的法学家们 / 216
访欧语丝 / 225
赫伯特·L.A.哈特 / 238
目标波伦亚:“二十世纪末对法律的挑战” / 245
柏拉图《国家篇》:译名的困惑 / 253
追寻真正公正和自由的社会制度 / 256
保罗·利科的《论公正》 / 262
VI 人文札记
小月河边.有一所大学叫政法 / 266
思想的建筑学 / 272
在当今的法律世界.我们到底还有怎样的想象? / 276
如何看待知识生产者问题 / 279
精神的宿命 / 284
关于《人文札记》的札记 / 289
律师之心性 / 291
《律师文摘》与堂吉诃德 / 293
地图的故事 / 296
原法之道 / 298
复杂性的挑战 / 300
走出权力与权利理论思辨的迷津 / 302
裁判的技术之惑 / 305
失落的盛典 / 308
他者的视境 / 310
“边缘”之思 / 312
悠然飘萍 / 314
文人的苦乐 / 315
VII 编辑短札
淡然回首十年路 / 318
中国法学的“出土文物” / 321
澳大利亚海风吹来的法的式样 / 324
再见.20世纪 / 327
《法理学与法治之镜》编后记 / 330
风.总是要飘散的 / 332
守望《比较法研究》的日子 / 334
后记/337
【前言】
本书从初版到今天整整二十年.其间本人一直未对之做文字的调整.主要是因为我忙于其他篇什的写作(《法哲学沉思录》《法哲学:立场与方法》.诸如此类).翻译欧根·埃利希、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阿图尔·考夫曼、罗伯特·阿列克西以及特奥多尔·菲韦格的作品占去了不少时间.近十年又痴迷于法学知识谱系的梳理.确实无暇顾及这本小册子的修缮.
有不少读者一直希望多些新鲜的文字加入其内.于今.上述诸务暂时告一段落.得半日之闲.来观照这本散思之作.
其实.任何作品一旦问世.就不再单单属于作者本人.读者已经有了自己的阅读感觉和记忆沉淀其间(有些读者甚至偏爱某一种版本.他们借助这样的介质.试图找寻一种特别的精神顾念).故此.为了不割舍这一份精神记忆.第三版原则上不改动首版的篇目.而适当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其中.部分短小的篇目也是作者本人特留一丝偏爱的.诸如.“小月河边.有一所大学叫政法”“地图的故事”“文人的苦乐”“风.总是要飘散的”.新增这些篇目.期望读者从中能够获取一些不一样的阅读感受.
2020年.百年一遇的庚子年春节.我们每一个人都注定不会平静.但我本人一如既往地在相对静谧的盛满书籍的房间里读书写字.听手指敲击键盘的声音.迎接新一天晨曦的来临.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说:“唯有我们觉醒之际.天才会破晓.破晓的.不止是黎明.太阳只不过是一颗晨星.”
【书摘与插画】
吾平生无鸿图远谋.居京城二十八载.于今仍率由兴致.喜则读书.虞则漫步于街巷.在小月河畔、政法校园.尝拂荒地之草.亦看蝼蚁群经.日见车流涌动.却思飘萍浮水.悠然上观游云缓动.且感春江水暖.枫落秋寒.
年知天命.仍若无根之萍.哀哉幸哉?人生在世.烦苦甚深.羁绊无常.名山事业、万贯浮财亦难解其忧.然本乎其内.德行其外.虽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仍安贫乐道.不害斯世.亦可告慰父母.不枉生养.杏坛再有弟子六七伴读.或于田畴散走相咏.更不亦乐乎!
近年着力迻译之事.创作文字不多.怎诸友不弃.再三敦促.只好将就散文零集.成《思如浮萍》.不成模样.怍于示人.